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HB
2月6日黄旭华先生逝世的消息震惊了全国!
他被称为我国“核潜艇之父”。
为了研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遭受无数误解和偏见。
研究成功后,功成名就的他却没有安享晚年。

四处奔波只为继续发光发热,累计捐款超千万助力我国科研事业。
他的人生远比你想象的传奇。
战火中的求学路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1924年出生在一个乡医之家。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学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成为医生的想法。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刚刚考上初中的黄绍强遭遇了学校停办。
为了求学,1938年大年初四他就和哥哥一起前往揭西的聿怀中学。
受日本侵华的影响,当时的交通路线大部分都已经阻断。
他和哥哥几经辗转,走了四天才找到学校。
新利在线官网可眼前的景象给他们浇了一盆凉水。
一栋破败的小楼,几个草席搭起的棚子,这就是学校的全部。
飞机经常在学校上空盘旋,上个课都是胆战心惊。
时间长了,老师和学生再也忍受不下去,学校直接停办了。
再次辍学的黄绍强该何去何从呢?
经过多方打听,他听人说广西桂林相对稳定,那里还有人在办学。
经过艰苦跋涉,他来到桂林,并成功找到了桂林中学。
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旭华。
旭华二字取自“旭日荣华”,展示了他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
1944年7月因为战事紧张,桂林所有中学的毕业考试被迫取消,黄旭华仓促毕业。
一路求学的坎坷让黄旭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放弃从医学造船
高中毕业后他看着祖国大地遍燃战火,大量同胞流离失所,不禁心中黯然。
当时的日本凭借先进的军舰和飞机,短短时间侵占了我国几乎一半的领土。
这一刻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医虽然可以救人,但是无法救国。
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他将目光看向了造船和航空领域。
1944年8月他报考了唐山交通大学,但因为战事赶往重庆和哥哥汇合。
后来虽然收到了入学通知,但已经没有返回的可能。
无奈的他在同年9月进入重庆的大学先修班,为报考交通大学造船系做准备。
1945年黄旭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保送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的资格。
随后,他又获得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
彼时的交通大学被称作东方的麻省理工,拥有我国最好的造船系专业。
志在造船的黄旭华放弃了中央大学的保送机会,进入交通大学造船专业。
在这里,他就像一只蜜蜂沉醉在知识花丛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巨大提升。
1949年7月,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黄旭华本来想参军南下,但因为组织的安排没有成行。
随后他进入上海的船舶建造处工作,之后辗转多个部门,但都和造船有关。
1958年他接到命令让他到北京开会,以为就是普通会议的他连行李都没有带就赶了过去。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会议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模型和图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核潜艇相继试验成功。
当时流传一个说法,一块鸡蛋大小的铀能驱动一台核潜艇航行几万公里。
强大的续航让核潜艇可以在海底航行数月之久,这在当时简直是降维打击。
黄旭华曾经仿制苏联的潜艇取得成功,因此被选中。
可来之前黄旭华并没有想过会是这么重要的事,根本没有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并且前一年他的女儿刚刚出生,正是需要他陪伴的时候。
在家国情怀和家庭儿女之间,黄旭华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面对旁人难以取舍的决断,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加入了核潜艇的研究之中。
由于是最高机密,他不能够泄露任何工作相关的事,就算是家人也不例外。
他托人带话,以自己工作太忙为借口让家人把行李给他寄来。
多年相处下来,他的妻子李世英和他有一种特殊的默契。
收到消息后李世英什么都没有问,托人将行李给他带了过去。
当时的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大家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将日月换新天。
可热血过后,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
作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黄旭华和他的同事根本没见过核潜艇。
没有资料,没有援助,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
但他们没有放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多方求索,他们找到了零星的研究资料。
在把这些零星资料汇总后,他们凭借想象画了一张图纸。
可是这图纸的可信度有多高,谁的心里都没底。
就在众人再次一筹莫展的时候,两个模型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有人从国外回来,带回了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
这让他们如获至宝,将模型拆成了碎片,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就这样,在这两个模型的帮助下,他们3个月写出了5个方案。
有了图纸的指导,加上不懈的努力,他们建立了模型并完成了水池实验。
1962年,他的妻子李世英被调到北京,一家人迎来4年来的首次团聚。
可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的温存,他们就开始了新的征程。
“消失”30年的儿子
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收到一封邮件,寄件人正是他的儿子黄旭华。
邮件中是一本《文汇月刊》,其中的一篇报道介绍了我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虽然没有提到黄旭华的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
这不就是自己“消失”了30年的儿子吗?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1958年去北京以后黄旭华就很少和家中联系。
家里写信问过他到底在做什么工作,他也从来没有回答过。
为此他遭受了无数的误解和偏见。
1988年借着下潜试验的机会,黄旭华终于得以回家看望了母亲。
离家时他还是个30多岁的中年人,回来时已经是64岁的老人。
他的母亲更是已经95岁高龄,这对已经白头的母子相视无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在和母亲短暂相聚后,黄旭华开启了新的征程。
已经花甲之年的他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依然放心不下祖国的科研事业。
他在多所大学做专题报告,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未来的人才。
2020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他,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捐款,多年以来他累计捐款近2000万元。
他设立的基金激励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为他们的腾飞提供了助力。
结语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先生因病离世,享年99岁。
他为我国科研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无数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的缩影。
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黄旭华
央广网: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光明网:黄旭华院士累计捐款近2000万元
发表评论